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环境的需求愈加强烈。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是目前我国评价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最高荣誉,是城市建设、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既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需要,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也是郑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和具体实践。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如何建?应从哪方面着手,又该规避哪些问题?
日前,市政协召开2019年第一次双月协商座谈会,部分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以及相关职能部门汇聚一堂,围绕“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建言献策,共同助力郑州打造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宜业、宜游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化城市环境,以提升郑州城市品位,提高市民获得感。
出席会议领导:市政协主席黄保卫,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黄卿,市政协副主席李新有、刘睿
市政协及各界代表:市政协秘书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协副秘书长,市政协办公厅、调研室、各专委会负责人,部分市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
政府相关部门参加人员:市园林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城建局、市城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的负责同志
热情建言
拆违(临)建绿 见缝插绿 充分利用有限空间规划建设游园绿地
市政协委员 刘崇怀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要求高,涉及范围广,是一项高标准的系统性工程。必须从整个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高度来部署安排,树立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尽快缩小各方面与标准差距。
下大力气,尽快改善老城区环境。遵循“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绿地均衡性原则,按照相关要求,拆违(临)建绿,见缝插绿,充分利用有限空间规划建设游园绿地。主次干道沿街征迁的10米宽以下带状土地或10亩以下单独地块一律不再安排建设项目,全部建设成为公园、游园或街头绿地。
转变理念,改变地铁、高架桥等市政建设占绿缺绿现状,达到交通道路与绿化融合。
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新区,以郑东新区为标杆,其他新城区或新建区大力实施生态绿化工程。
在市区及周边,以北龙湖、绿博园、园博园、西流湖为重点,打造四个城市“绿心”;以三环、四环和绕城高速为重点,打造三个城市“绿环”;以贾鲁河和南水北调干渠为依托,建设两个城市“绿带”;以市区河流水系、湖泊、湿地等生态节点保护为重点,建设一批滨河生态公园、湿地公园,打造城市“绿肺”。形成主城区绿色生活圈,城市周边生态隔离圈和外围森林防护圈,构建“四心、三圈、两带、九水、三十一廊”的网络化生态空间,为中心城区提供绿色屏障,营造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
从居民感知度最高的绿地入手 打造一批有生活气息的城市街景
市政协委员 魏宁娣
近年来,郑州市为全面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而不懈努力,城市园林绿化成绩斐然。但园林绿化特色不明显,亮点不突出,精品化景观、精细化管理有所欠缺。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建议:
注重顶层设计。在“三圈、两带、九水、三十一廊”网络化生态空间总格局上,进行系统性的顶层规划,制定短、中、长期目标,将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整体考虑。同时严格把控施工品质,以工匠精神打造城市园林绿化精品。
注重以人为本。城市绿化应从居民感知度最高的绿地入手,打造一批具有生活气息、注重人的感受的城市街景,将公共艺术更多地融入街区,大力开展社区周边、重要节点微景观打造,全面提升城市气质。近期可选取两至三条城市街道,着力打造城市街景;选取几处滨湖空间,集中精力打造生态地标,来增强城市文化记忆,使得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故事、有意境。
发挥综合效益。园林绿地建设完成后,养护管理与运行经营是其发挥环境、生态、经济效益的保证。应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效益,把园林绿地资源作为城市资产来运营,实现以园养园。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把民间爱绿培养成一种风尚,开展“市民绿化节”“公园园艺讲堂”“森林旅游节”“社区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加快推进城市立体绿化 使城市绿化向“空中借地”
市政协委员 于宏
立体绿化使城市绿化不再局限于见缝插绿,而是构建“空中绿肺”,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化景观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在郑州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立体绿化,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建议:加强立体绿化政策、法规的配套与完善。立体绿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周期长,涉及面广,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依靠法律的权威性来保驾护航。要修订《郑州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条例》,增加立体绿化相关法律条款,将立体绿化作为衡量项目绿化质量验收的指标之一;增加强制性条款,要求新建公共建筑、单位建筑、居住小区、市政配套公用设施等均需完成一定指标的立体绿化建设任务,立体绿化要和建设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明确立体绿化建设管理主体及其法律责任,制定分阶段、分年度推进全市立体绿化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升其刚性约束力与可操作性,逐步推进立体绿化的建设与发展。
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创新激励奖励机制建设。将立体绿化列入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的范畴,并与税费减免挂钩;设立立体绿化专项奖励基金,对自愿建设与维护立体绿化的企业、单位、个人以及在立体绿化技术攻关、示范推广方面做出特别贡献的单位部门、科研攻关人员给予奖励。
制定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 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市政协委员 张晓亮
作为郑州的“母亲河”,贾鲁河综合治理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打造美丽郑州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但在贾鲁河综合整治过程中,尚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建议:
继续加快水域基础生态系统的恢复,努力恢复河道水域岸线良好的生态功能。在沿河一定范围内规划建设更多绿化带,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综合运用河道治理、清淤疏浚、自然修复、截污治污等措施,推进生态功能受损河库的生态修复。制定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景观异质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郑州城市生态环境走廊,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注重自然景观整治与人文景观保护利用相结合。郑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和战略要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给郑州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贾鲁河沿岸景观设计中,应注意充分融合郑州人文特色,与著名景观如以少林寺、中岳庙和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以黄河游览区、大河村原始村落遗址为主的黄河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以及浮戏山、环翠峪、北宋皇陵、北魏石窟寺、轩辕黄帝故里、杜甫故里等名胜古迹,遥相呼应,各放异彩。
坚持可持续发展 有序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
市绿化工程管理处主任 李欣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土地资源日益严峻,迫使我们开始向地下要空间,力图通过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来缓解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但如果地下空间开发步伐过快,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建议: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有序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明确地下空间利用率的控制指标,并严格管控,确保雨水下渗途径。在公园绿地的下方开发地下空间时,应符合下列规定:公园绿地面积小于3000平方米时,禁止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公园绿地面积大于3000平方米时,可开发的地下空间面积不得大于绿地面积的30%。
新城区建绿、老城区补绿同步进行 满足老城区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碧沙岗公园主任 申林芝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新城区建绿和老城区补绿应同步进行。新城区在规划建绿的同时,应强化老城区绿地规划和布局;结合城中村改造、旧街坊(棚户区)改造、实事工程建设等,采取征迁建绿、拆违(危)造绿、“退二进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方式,逐步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建设,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满足老城区市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加强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着力提高植物造景艺术。运用植物造景艺术,塑造物种多样、景观层次丰富、季相变化明显、地域特色突出、绿量大、绿视率高的城市绿化景观,打造一批精品园林。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要挖掘城市内涵 突出地域特色
市政协委员 李志学
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要挖掘城市内涵,突出地域特色,打造景观亮点。
重塑“郑州绿城”风貌。我市地处中原,严重缺水,所以要找准自身的特点和定位,多植树、广植树,涵养水源,重振“郑州绿城”雄姿。
提升公园品位,打造一园一品。我市绿化存在粗放、多而不精、“千园一面”、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还不突出等问题。除雕塑公园外,没有主题公园。建议:打造诸如商城遗址公园、郑州历史文化名人园、北伐战争主题公园、郑州解放纪念公园、少林功夫公园、中州书法公园等主题公园,微公园、小游园也要有精品意识、人文景观,彰显郑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从规划开始融入屋顶绿化的理念 为屋顶绿化建设创造条件
市政协委员 齐秀娟
郑州城市存在较为广阔的平屋顶,经过大面积绿化之后,可以给空气中的悬浮物一个落脚点,提高空气质量。此外,由于屋顶绿化栽培土层可以涵养水分,夏季降雨之后,城市地面径流量也将大幅度削减,不至于因短时间内降水量过大而给城市地面排水造成过大压力等。因此,加强屋顶绿化是郑州建设生态城市和绿色家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建议:加大屋顶绿化面积配置的政策引导,设置合理的城市屋顶绿化指标。政府应从规划开始融入屋顶绿化的理念,为屋顶绿化建设创造条件,并出台完善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屋顶绿化后期的管理工作。
真诚回应
去年中心城区建成公园、微公园、小游园411个
市园林局
去年以来,市园林局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考核要求,强力推进创建工作。
紧紧围绕“大生态、大园林”发展思路,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完成《郑州市绿道连通提质规划》《郑州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三年建设规划》和《郑州市郊野公园专项规划(2018~2035)》,努力打造全市生态廊道、滨河绿地、公园广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互连互通的绿道网络,着力构建公园绿地种类齐全、均衡分布的结构布局,大力培育富含郑州特色的公园绿地体系特色。
深入推进绿地建设,在中心城区,2018年建成411个公园、微公园、小游园,超额完成民生十件实事确定的200个建设任务,并实现了每年建设20个游园的重大突破。2019年又启动400个公园、微公园、小游园建设。加快推进贾鲁河综合整治西流湖公园、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青少年公园等市级公园建设,全部按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在城区外围,形成近期、中期、远期43个郊野公园建设项目,目前,荥阳市京襄城郊野公园等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全面提升市容环境,提升园林绿地内涵,在公园、广场、主要道路、重要节点进行美化亮化;五一公园开展的“五个一”志愿服务项目,中华全国总工会和省领导相继前来调研观摩,成为展现郑州志愿服务成果的一个窗口。
以贾鲁河为示范引领 大力开展全市河湖水系生态建设
市水利局
市水利局紧密围绕“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积极践行“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加快构建支撑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现代生态水网。
盘活水资源,改善生态基础。不断加快水源工程建设,牛口峪引黄工程今年6月底将试通水,环城生态水系循环工程、石佛沉砂池至郑州西区生态供水工程年底前将建成通水,三大水源工程投入运行后,可增加生态引水能力25立方米/秒。
打造水景观,构建亲水环境。大力开展以贾鲁河为示范引领的全市河湖水系生态建设。目前,河道整治主体工程和配套设施基本完工,宽阔水面景观已经形成。贾鲁河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建成后,新增水面面积11.5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20.95平方公里,将形成近100公里水岸交融、人水和谐的魅力怡人生态绿带,成为郑州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和城市新名片。
弘扬水文化,凝聚兴水文脉。去年,编制了《郑州水文化遗产(初选)名录》,并以“保护为主、强化利用、保用结合、彰显文明”为原则,编制了《郑州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同时,深入挖掘贾鲁河千年古河文化脉络,以滨河生态景观作为展示载体,着力塑造“贾鲁河图”文化品牌,将贾鲁河打造成为传承郑州悠久深厚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
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试点项目已完成海绵投资约63亿元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随着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深入实施,探索与郑州市生态环境相适宜的大都市区绿色发展路径,形成与郑州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与城乡发展格局相协调的生态空间管控格局,是城乡规划的新任务、新要求。
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全力抓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各项规划任务的落实,将生态城市的理念全面贯彻到各层级规划中,为我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做好规划支撑,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原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启动编制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目前,部分专题研究已完成初步成果,组织开展了20余项交通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加强规划管控,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组织编制了《郑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2030年)》《郑州市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规划》,并获市政府批复。组织修订了《郑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郑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印发了《郑州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文件“一图一表”》。目前,试点项目已完成海绵投资约63亿元。
移交规划未建土地,助力公园绿地建设。郑州市土地储备中心和市园林局分区进行了第一批共计216宗、面积2737亩绿地移交。中原土地储备中心已对涉及地块进行梳理,目前,已供应土地规划用途为绿地的项目97块地块已经移交完毕。
今年计划新建公厕393座 逐步缓解群众如厕难问题
市城市管理局
郑州市明确创建目标后,市城管局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各级各单位主动作为,完成好各项创建任务,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力向前推进。
市政设施功能改善方面,2019年计划完成对62条道路(路段)实施中修和人行道改造提升,整治窨井5000座,目前,已全面展开施工,确保至2019年6月底前市政道路设施完好率在98%以上。着力提升城市照明档次,加快“七桥一路”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会场周边、主要干道、桥体等主要节点和CCD、CBD等重点区域的亮化提升改造,确保9月底前完成。
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目前,市区平均日供水量可达140多万吨,常规35项合格率为100%,综合合格率为99.95%,基本上达到了创建指标要求。在污水处理方面,目前,郑州市建成区内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高标推进市容环境整治提升,提升道路清扫保洁作业质量,实现卫生保洁全覆盖、常态化,年底前市区机扫率达93%以上。深入推进“公厕革命”,2019年计划新建公厕393座,城区公厕达到每平方公里6座,逐步缓解群众如厕难问题。
生态消纳全收集,持续优化城市垃圾综合处置。在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深化生活垃圾分类管理, 2019年6月底前9个区级分拣中心要建成投运。强力推进分类体系建设,至2019年3月底,郑州市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小区数1157个。
新建和提升生态廊道244.4公里 10个万亩以上森林公园建设加快推进
市发改委
近年来,市发改委以生态项目为支撑,全面推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林业建设进展顺利,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强力推进,新造林11.5万亩,完成森林抚育7.8万亩。新建和提升生态廊道244.4公里,连通生态廊道528公里。10个万亩以上森林公园建设加快推进。
园林绿化工作稳步推进。市区新增绿地1356万平方米,建成各类公园、微公园、小游园411个。近三年来,市区每年新增绿地面积均超过1000万平方米,截止到2018年底,市区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35.84%、40.83%和13平方米。
支持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去年共筹集各类资金188.5亿元
市财政局
市财政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全力支持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2018年共筹集各类资金188.5亿元。
其中,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资金20.6亿元。支持马头岗污水处理厂、郑州新区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建设和污水运营、污泥处置运营。更换新能源公交车资金8.3亿元,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低碳出行效果显著。
下一步,继续加大2019年创园建设资金保障力度。全年共安排生态奖补、污水处理、大气综合治理、城市绿化和环境治理、城市精细化管理、城市亮化提升等各类资金96.2亿元。
强化装配式建筑顶层设计 全年落实装配式建筑项目500多万平方米
市城建局
郑州市城建局以《郑州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为切入点,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多措并举,开创工作新局面。
围绕国家相关目标任务,强化装配式建筑顶层设计,先后研究出台了政策措施10余项,建立了市本级装配式建筑项目库,目前,全年共落实装配式建筑项目500多万平方米。研究出台了《郑州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试行)》,每年列支950万元用于奖励。
强化技术和人才支撑。列支600余万元用于支持编制相关技术规程和图集,2018年,投入140余万元用于相关技术研究攻关。
全市空气质量取得明显改善
市生态环境局
市生态环境局努力推进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市空气质量取得明显改善。
2018年,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常住人口破千万、人均生产总值破10万“三大突破”的基础上,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也得到了持续改善:综合指数、6项指标、优良天数实现“七降一增”;PM10、PM2.5年均浓度分别降至106微克/立方米、63微克/立方米,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7、8、9连续3个月空气质量首次达到国家Ⅱ级标准。
下一步,将重点对机动车、建筑扬尘和工厂的空气污染进行积极控制和治理,争取达到或超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优质天数的指标要求。
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
全市累计已完成营造林19.28万亩
市林业局
市林业局积极开展全市生物物种资源、湿地资源普查,古树名木和后备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高质量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各项工作任务稳步推进。全市累计已完成营造林19.28万亩。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目前,全市古树名木数据录入系统工作已全部完成。由于城市发展和历史问题,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受到很大影响,下一步,将加大力度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复壮工作,制定具体措施对古树名木进行保护,努力为我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