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讲述人: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其塔木镇刘家满族村村民 关长宝
我们村有个满族民俗文化博物馆,其前身是父亲和我创办多年的家庭博物馆。馆内有处分馆,叫作五官屯农耕文化展览馆,收藏了五官屯成为清代皇粮贡米产地以来的大量农耕文物与史料。父亲搞收藏就始于此,那时我才10岁。现如今40多年过去了,这里依然承载着我对这片黑土地的无限热爱。
(资料图)
五官屯设置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地处松花江畔,属“黄金水稻带”,所产稻米晶莹剔透、稻香馥郁,被称为“稻米中的极品”。五官屯现分属九台区三个乡镇,我们村就是其核心区域之一。
我家世代在村里耕作,祖辈多为官屯粮丁,到我这辈已是第14代了,传统稻作工艺一代代传承了下来。然而,这种珍贵的古法工艺却很少为外界所知。每次捧起饭碗,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这样的好米,要能端上更多人的餐桌该多好啊。
2013年的一天,来自江浙的一个旅游团来我们家博物馆参观。午饭时,他们听着皇粮贡米的故事,对其味道赞不绝口,问我们:“这么好的米,在网上能不能买得到?”我被点醒了:何不试一试?
很快,我成立了五官屯种植业家庭农场,注册了“五官屯贡米”商标,一边按照古法工艺扩大种植规模,一边通过电商平台积极推介。不到一年,五官屯贡米的销路就打开了,有时一天就能接到10多个订单,当地商超也来采购。但不管谁来买、买多少,我都用传统方法给稻米去皮后再包装发货,为的是让消费者享受到最纯正的皇粮贡米。
2018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我在村里办起了“满族丰收祭”活动。为了呈现地道的满族丰收习俗,我把村里老辈人探访了个遍,逐项定细节、备材料。活动当天,焚香、打糕、剪纸、杀猪、碾米……一项项充满古意的祭祀仪式,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现在,一批和我一样的农场经营者正按照古法工艺规模化种植贡米。我们期盼着,把五官屯农耕文化做得更好,让种出的粮食不仅好吃,更有“文化嚼头”。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胡晓军、李玉兰、刘茜、陈建强、任爽、陆健、李晓东、王斯敏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李层
光明日报通讯员 孙水远、强罡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30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