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者说】

作者:石锋(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中国语言学会会长)

在纪念赵元任130周年诞辰之际,商务印书馆邀请语言学界、文学界、历史学界的学者,召开了《赵元任日记》出版座谈会。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沈家煊在会上致辞号召:“大家来读赵元任。”与会学者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多方面全方位地关注赵先生对中国和世界学术史的贡献,使赵元任先生学术巨匠的形象更为清晰、更为立体、更为生动。


【资料图】

著名语言学家王士元称赵元任为“二十世纪中国文艺复兴人”。赵先生的亲炙弟子、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吴宗济讲道:“他的一些论点多有超越时代的创见,因而一时不易被人理解。但经历时代的考验和科学的证明,都发现他是正确而先知先觉的。”赵元任是怎样做到这一切的呢?

近年来商务印书馆继《赵元任年谱》《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之后,陆续出版《赵元任全集》(预定20卷),去年出版《赵元任影记之学术篇:好玩儿的大师》,今年初又出版“赵元任档案”的第一部分《赵元任日记》(46册)。另外,赵元任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中译版《连续性:方法论的研究》也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近期出版。这些都为我们重新认识赵元任提供了条件。研读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探究大师学术研究的轨迹,启发未来学术发展的思路,使世人能够饱览一代学术大师的风采。

赵元任(1892年~1982年)。选自《赵元任日记》

赵元任为什么选择语言学?

赵元任自小就饱览群书,博学多才。1910年赴美留学,在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后又进哲学系读研究生。1916年他24岁的时候,在日记里写道:“我想我大概是生来的语言学家、数学家和音乐家……我索性做个语言学家比任何其他都好。”他最早的一篇关于中国语言的专论《中国的语言问题》(1916年)发表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提出了中国语言学要用科学方法研究,走科学化道路。赵元任为什么会选择语言学作为一生的事业呢?

首先是赵元任对于语言具有浓厚的兴趣。从小跟家人学会说多种汉语方言,后来又陆续学会30多种汉语方言和英、德、法、西班牙、拉丁等多门外语,如果对语言没有极大的兴趣,是不可能做到的。赵元任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写道:“一个通晓多种语言的人就是习得了许多种平衡中心,他可以保持这些平衡中心的稳定又能把它们区分开来。”这是他自己的亲身体验。赵元任就是这样一位通晓多种语言的人。在学习语言的自身实践中研究,用自己做实验对象,自然是远远高于用别人做实验对象的研究。

其次是赵元任幽默风趣,觉得语言“好玩儿”,尤其喜欢双关语,做文字词语游戏。他想出“施氏食狮史”“季姬击鸡记”“忆漪姨医疫”三个准同音异形字编成的故事,广为流传。在他博士论文的开头讲一只青蛙跳到水里,就有“nature makes a leap”(自然做了一次跳跃)。这是源自格言nature does not make leaps(大自然不会跳跃),莱布尼茨、达尔文都把它作为自然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赵元任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是一种幽默的文字游戏。他还结合自己的中文教学,创造一个新词:Sayable Chinese(可说的中文)。在他的各种论著中,不时出现有趣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文字游戏。这种“好玩儿”的语言,无疑迎合了他的口味。

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赵元任生性酷爱自由,不想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孤立的领域里,而他心目中的语言学是一种大语言学,正为他提供了这样的广阔天地。

德国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普朗克说:“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那么语言学在哪里?

语言学从来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学科。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讲:语言学天生是跨学科的……语言天然地分布在多个学科的边界处。语言覆盖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赵元任在语言学研究中如鱼得水,畅游一生,成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

赵元任为什么没有语言学导师?

学术界常常要涉及学者的传承谱系。赵元任在数学、哲学、音乐、语言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那我们就来看一看赵元任的学术传承和谱系。赵元任在康奈尔大学本科学的是数学,研究生是学哲学,转到哈佛大学读博士还是在哲学系。

在哲学方面,在哈佛大学指导赵元任博士论文的导师谢费尔是一位美国逻辑学家,曾经是康德的多代传人。他也曾在康奈尔大学任访问讲师,赵元任当年认为“谢费尔的讲课是我听过的最好的讲演”“完全是个享受”。他在博士论文《连续性:方法论的研究》中写道:“谢费尔博士帮助我完成了本文的总体规划,并建立了清晰和准确的高标准。”他的博士论文开创性地系统阐述了连续性方法论。这是非常超前的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是各种科学研究的普适性方法论,至今仍居于世界学术前沿。

在数学方面,赵元任在博士论文中,为论证连续性思维方法论的科学可靠性,原创“连续数学归纳法”并做出完整的数学证明。1919年他的数学论文在美国数学学会报告并在会刊发表。此后近百年中,国际上先后有十余位数学家又陆续发表过“连续数学归纳法”的证明,其中有少数论文引用了赵元任的首创文章。赵元任的弟子王力晚年曾经感慨:“我一辈子吃亏就吃亏在我不懂数理化。”说明数理化知识对于语言学的重要意义。

在音乐方面,赵元任一生酷爱音乐,是中国出版个人创作艺术歌曲集的第一人。有100多首音乐作品,其中包括创作各类歌曲83首,编配合唱歌曲24首,民歌19首,器乐小品6首。中国现代音乐的宗师萧友梅称赵元任为“中国的舒伯特”“替我国音乐界开一个新纪元。”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评价赵元任:他的贡献远远超过许多时尚的作曲家和理论家。

赵元任曾在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读书期间选修过一些语言学课程。于1916年发表“中国语言的问题”,提出对语言做科学研究和建设性改革。后来他到欧洲访学,在巴黎大学注册上课。听了知名学者的课,如法国语言学家梅耶、房德里耶斯、汉学家保罗·伯希和、马伯乐。此外还拜访了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斯克里普丘、斯蒂芬·琼斯、丹尼尔·琼斯;拜访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海因尼兹,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等当时许多著名的语言学家。还见到国际语音协会创建人保罗·帕西,被吸收为会员。赵元任还曾任美国语言学会的会长(1945年),跟美国的语言学家如布龙菲尔德、雅可布森、马丁·裘斯等,有着很好的交往。

由此可见,赵元任的学术素养深厚而宽广,在哲学、数学、音乐领域的成就都堪称一流水平。这为他的语言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占据了全方位优势。同时他又博采列国各家之长,不拘一格,包容并蓄,具有完备的百科知识根基,掌握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有哪一位语言学者能够指导这样的赵先生呢?

赵元任档案原貌。选自《赵元任日记》

赵元任的学术贡献有多么超前?

著名语言学家沈家煊讲道:“赵元任的学识、贡献和境界远远超越结构主义语言学,还超越语言学,有许多创见超越时代,先知先觉,经历时间的考验和科学的证明。”我们在学习赵元任过程中都深深感到,他的学术观念和很多创见领先学界,非常超前。下面仅仅以赵元任1918年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连续性:方法论的研究》为例,来加以说明。

赵元任的博士论文开创性地全面系统论述连续性这一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既是他全部学术生涯的奠基之作,又是他超前学界的杰出代表作。连续性思维方式是现代科学方法论,也是现代科学的研究理念。在赵元任博士论文发表30年以后,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后期提出的“家族相似性”,与连续性思维相联系。这证明了赵元任在连续性思维方法论方面比维特根斯坦还要超前。

赵先生的连续性思维(1918年)跟后起的原型范畴理论观念是一致的,超前60年。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离散的,有着明确的边界;一个成分只有符合这个范畴的特征才能属于这个范畴;所有范畴成员的地位相等。而后起的原型范畴理论(1978年)却反其道而行之。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具有内部和外部的连续性,范畴边界模糊;所有范畴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范畴成员有中心和外围之分,中心成员具有更多的共同特征;把最常见的状态或最中心的成员定义为范畴的原型。

赵先生的连续性思维(1918年)强调中间态的重要性,比近期量子逻辑的含中律超前90年。经典物理学认为粒子不是波,波也不是粒子。因此经典逻辑主张二分法的排中原则:不存在既是A又是非A的第三方。然而在量子层面上,粒子同时可以是波。于是量子逻辑提出三分法的“含中原则”:存在一个同时既是A也是非A的T值,可以具有A,非A,T三个真值(Nicolescu 2002,2008)。

赵元任为论证连续性思维方法论的科学可靠性,原创“连续数学归纳法”,做出了严谨的证明。1919年他在美国数学学会上报告并发表,在日记里写道:“没有引起人们的兴趣。”此后近百年中,先后有十余位数学家发表过“连续数学归纳法”的证明,但是只有少数学者标明了赵元任的首创之功。这在科学史上是有过先例的。当年奥地利的孟德尔发表《植物杂交试验》尘封34年,世人在1900年才重新发现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原因就是:太超前了。

《赵元任日记》(全46册) 周欣平 林海青 林富美 主编 商务印书馆。选自《赵元任日记》

赵元任的语言学天分从哪里来?

赵元任博学多才,确实具有音乐的天分,过人的听觉,聪敏的头脑,大家都说他是语言学的旷世奇才。发明家爱迪生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赵元任也正是这样,不仅有百分之一的灵感,更是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才铸就了他的精彩传奇。

赵元任兴趣非常广泛,充满探索精神,这使他能够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他除了酷爱音乐,还喜欢摄影,留下上万张珍贵的摄影作品。他翻译《爱丽丝漫游仙境》等童话作品,还曾改编话剧上台演出,在运动会上获得一英里竞走比赛冠军。他对天文有特殊的兴趣,自小喜欢仰望星空,观察月食,看哈雷彗星。老年在欧洲访问期间,为观看日全食穿越三个国家,由丹麦渡海到瑞典,开车到挪威,才找到观察日食的合适地点。

天才出于勤奋。赵元任西服口袋总插着几支不同颜色的笔,带着小卡片,逢事必记,随时记下各种资料和想法。他的《中国话的文法》500多页,有非常丰富的语言实例,那是数十年勤奋积累的成果。他善于抓住时机学习,在火车上遇到湖南人就学习湖南话,在宿舍里见到山西同学就学山西话。所以他才学会了33种语言和方言。女儿把外孙女送来照料,他就记录外孙女的儿童语言习得特征,写出文章收进他的《社会语言学面面观》论文集。

另外,赵元任精心地注意细节,而细节往往决定成败。他喜欢一边散步一边思考。从14岁开始写日记,直到90岁去世前一个月,没有间断。他记录做各种事情的时间,例如他写《中西星名考》(1917年)用了130个小时;写《语言和符号系统》这本书用了1200多个小时。实践证明,这种做事计时的习惯,对于充分利用时间极为有效。

最重要的是,赵元任始终在关注最前沿的科学理念和创新成果。他是中国最早的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的发起人之一,也是《科学》会刊早期最主要的撰稿人之一。他喜欢参观世界博览会,例如1962年和1964年就各参观过两次。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把尚未发表的《控制论》书稿送给赵元任。他非常重视,连续几个晚上把书读完,并做了详细笔记。他还参加促成控制论的著名的梅西会议。这是交叉学科的系列会议,孕育了认知科学的诞生与发展。这样先进的科学理念,加上先进的研究方法,当然会产生出先进的学术创见。

赵元任的学术成就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不同文化,是现代学术史上真正的大师,是沟通中西方学术的枢纽和桥梁,影响深远。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和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同时他又是学术史上“谜”一般的人物,值得各界学者进一步研究、解谜,深刻理解这位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方面都作出重要贡献的世界级学者的意义。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24日 16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