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药品,来源:视觉中国)


(相关资料图)

12月15日,汇宇制药(688553.SH)发布公告称,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滕毓敏近日向公司提出离职申请,并已完成相关离职手续,离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而这,已经是汇宇制药上市一年来,辞职的第四名董监高了。

上市后短时间内即有多名董监高相继辞职,公司给出的理由均为“个人原因”。但结合公司上市即“变脸”的业绩,竞争白热化的大单品,以及解禁即组团减持的股东来看,几者之间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上市一年4名董监高辞职

根据公告,滕毓敏在汇宇制药的就职时间并不长。滕毓敏出生于1965年1月,中国国籍,拥有英国永久居留权,斯旺西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2020年7月,汇宇制药引进滕毓敏,担任药物研究院生物研究所执行总监。

汇宇制药给滕毓敏的待遇并不低,2021年滕毓敏的薪酬高达161万元,不仅在所有董监高薪酬里排名第三,甚至高过了公司董事长丁兆。同时,公司还给予了其股权激励。公告称,其已获公司授予但尚未行权的2020年股票期权40678股将作废。

但就是这样高薪引进的核心技术人员,2年多的时间就辞职走人了,且公司披露“其在公司任职期间,未有参与的已授权或申请中的专利相关工作。”

实际上,除了滕毓敏外,汇宇制药近两年为引进研发人才可谓不遗余力。2021年,公司研发费用2.48亿元,同比增长179.60%;2022H1,研发投入1.71亿元,同比增加了55.53%。公司在解释研发投入大增时提到“报告期内公司引进研发人员,特别是高层次研发人员增多。”

钛媒体APP梳理发现,除了滕毓敏外,公司核心技术人员韦涛、陈寿军也是汇宇制药2020年6月、7月分别从礼来和科伦药业挖过来的,均任公司药物研究院副院长,2021年薪酬分别高达343万和188万。

当然,汇宇制药突然加大研发力度也是形势所迫,因为早在其上市之前,公司重营销、轻研发的打法就饱受诟病。

招股书披露,2018年-2020年,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2962.13万元、33812.88万元和71314.09万元,销售费用率高达54.53%、47.82%和52.28%。

钛媒体APP向业内人士求证制药企业销售费用率普遍水平时,不少人表示50%以上的水平明显偏高。

如是所言,对比同行,2018年-2020年,恒瑞医药(600276.SH)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37.11%、36.61%、35.34%,贝达药业(300558.SZ)为40.55%、36.23%、36.57%,普利制药(300630.SZ)为22.09%、21.03%、14.90%。

(汇宇制药与同行销售费用率对比,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就在销售费用率畸高的同时,研发费用却明显偏低。2018年-2020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仅3914.98万元、5561.55万元和8877.39万元,占营收比例为72.07%、7.87%、6.51%。同行恒瑞医药研发费用率则为15.33%、16.73%、17.99%,贝达药业为24.81%、21.00%、19.40%,普利制药为22.14%、19.40%、16.08%。

(汇宇制药与同行研发费用率对比,数据来源:公开资料)

当然,公司上市后迅速离职的董监高可不止滕毓敏一位。今年4月7日公司曾公告,公司监事王晓鹏辞职,董事林珍辞职,辞职后均不再在公司任职;8月26日,又宣布董秘刘静默辞职,但其辞职后继续担任其他职务。

值得一提的是,刘静默辞职后,公司董秘一职一直空缺,当时聘任了马莉娜为公司副总经理并代行董秘职责。但因为疫情原因,马莉娜未能参加董秘任职资格的培训,尚未取得科创板董秘任职资格,11月24日公告只能暂由公司董事长丁兆代行董秘职责。

上市业绩就“变脸”

在多位董监高相继离职的背后,汇宇制药业绩已经快速下滑。

2022Q1、2022H1、2022年1-9月,公司分别实现营收4.66亿元、8.33亿元、12.20亿元,同比增长9.18%、-5.88%、-12.35%;归母净利润1.19亿元、1.70亿元、2.35亿元,同比下滑11.49%、34.13%、39.19%;扣非归母净利润下滑更加严重,分别仅录得1.07亿元、1.46亿元和1.97亿元,同比下滑17.37%、40.91%、46.86%。

但在上市前,公司业绩可谓突飞猛进,2018年-2021年,公司营收分别同比增长288.45%、1201.68%、92.94%、33.69%;归母净利润增速74.03%、904.12%、94.03%、29.87%;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65.83%、688.45%、78.19%、26.22%。

(汇宇制药业绩变动趋势,来源:wind)

业绩下滑,公司解释系主要产品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量价齐降,叠加研发费用猛增。

事实上,早在IPO前,汇宇制药产品单一就饱受诟病。成立于2010年的汇宇制药,2018年开始在国内销售药品,而业绩快速增长,主要依赖单品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资料显示,汇宇制药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产品为同品种首家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产品,在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竞标中仅公司与原研药厂家礼来可以参与竞标,2019年独家中标“4+7”试点城市带量采购,并与礼来共同中标联盟地区25省份带量采购,2021年市占率第一。

但这种增长主要是靠狂砸学术推广费堆出来的。上述提到,公司销售费用畸高,这其中学术推广费又占去大头。2018年-2021年,公司学术推广费为1725.31万元、3.03亿元、6.45亿元和8.39亿元,占销售费用的比重为58.25%、89.70%、90.39%和93.09%。

医药业内人士向钛媒体APP表示,“一般而言,药品上市前几年属于培育期(包括了产品本身的治疗价值推广和企业的品牌价值推广),企业会高频次进行国际性、全国、区域、省属、地市等多维度学术推广,所以医药初创公司有偏高的学术推广费。”

如其所言,超高的学术推广费和营销费用推动下,汇宇制药超级大单品受益于带量采购,迎来业绩飙升。

2019年-2021年,公司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分别实现收入6.55亿元、12.36亿元、14.50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92.77%、91.02%、79.49%。今年上半年,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境内收入为5.44亿元,占公司境内收入的67.92%。

但依赖单一产品的弊端很快显现出来。钛媒体APP注意到,2020年以来,除原研厂家礼来及汇宇制药外,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江苏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医药公司的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也纷纷通过一致性评价并陆续上市。随着同品竞争企业增加,使得竞争环境加剧,公司超级单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量均有所下降,但新品未能在第一时间顶上来。

面对产品单一的问题,汇宇制药也在想办法扩充品类。公司称,中短期内将持续发展仿制药,同时重点推进创新药研发,公司将加快从“以仿养创”到“仿创结合”,并迈向“创新为主”。中报显示,汇宇制药创新药也是瞄准生物创新药和小分子领域,截止本报告期末,新增立项2个,创新药在研项目合计11个,其中6个为小分子药物,5 个为生物创新药;改良新药项目2个。

但很明显,新药研发的长周期、重投入特性下,汇宇制药无论是业绩承压还是创新药出成果,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解禁股东纷纷“组团”套现

实际上,不只汇宇制药的董监高在“跑路”,公司股东也在二级市场“组团”减持,透露出不太看好公司未来的信号。

10月26日,汇宇制药有2.37亿股首发原股东限售股、首发战略配售股份上市。一解禁,公司股东就纷纷宣布减持计划。11月2日公告,股东王晓鹏(就是上述提到的离职的监事)、上海爽飒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上海爽飒”) 拟分别减持不超过735.91万股、1270.8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1.737%、3%。

11月18日再公告,股东长兴茂达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长兴茂达”) 、湖州意诺特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湖州意诺特”) 均拟减持不超过1270.8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3%。

12月16日又一次宣布,股东黄乾益也拟减持不超过1270.8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3%。

股东组团套现的当下,汇宇制药股价表现并不好看。去年10月26日,其上市发行价38.87元/股,首日开盘价41元/股,盘中最高上摸至42.59/元,最终收盘在39.61元/股,上市首日即是公司高光时刻。此后股价持续下行,上市第二日即跌破发行价,之后更是持续下行趋势,长期都在发行价下运行。截至12月16日收盘,报收17.84元/股,已经不足发行价的五成。

(汇宇制药周K线图,来源:wind)

但即便这样,股东们还是照样减持,在减持计划发布后迅速卖出。比如已经离职的王晓鹏,根据最新的减持公告,王晓鹏在2022年11月7日-11月29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和大宗交易,已经累计减持了630.46万股(减持比例1.488%),套现9716.34万元。

无独有偶,长达兴茂在11月24日至11月29日期间,通过大宗交易累计减持847.20万股,一次减持到位,成功套现1.24亿元;湖州意诺特则在11月23日至25日减持了924.62万股(减持比例2.183%),套现1.39亿元。

上述的种种问题,钛媒体APP整理并发至公司欲进一步求证,但截至发稿,仍未获回复。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苏启桃)

推荐内容